改革作為擴展的動力,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對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擴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突出重大問題、關鍵問題,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聚焦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問題,不斷為經濟社會擴展增動力、添活力,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突出問題導向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來看,問題導向就是實踐導向。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問題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問題既是認識產生的邏輯起點,也是認識擴展的重要動力。世界觀和方法論意義上談論的“問題”,意指普遍存在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矛盾概念在中國文化中古已有之。不僅如此,中國人還註重從矛盾和問題中尋求創新和變革,所謂“陰陽推移”“革故鼎新”,講的就是矛盾轉化和變革創新之意。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斷認識矛盾、揭示事物問題本質和內在規定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問題、以問題倒逼而推動事物擴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具有問題意識、能否堅持問題導向至關重要。
問題意識指的是認識主體能不斷自覺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從思想上做好前提準備的思維方式。雖然作為事物矛盾表現形式的問題普遍存在,但並非人人都具有問題意識。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建構的思想層面來說,只有掌握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具有深邃敏銳的眼光和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形成問題意識,認識到問題的普遍存在,進而沿着解決問題的方向把思維逐步引向深入。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從客觀的實際運動所包含的詳細條件,去看出客觀狀況中的詳細的矛盾、矛盾各方面的詳細地位以及矛盾之間的相互關系,就是要善於認識和化解矛盾,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把握歷史脈絡、找到擴展規律,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問題是改革的起點、創新的突破口。改革的基本含義就是改變、破除事物中舊的、不合理的部分,以適應新的客觀情況。回顧中國的改革歷程,問題導向始終貫穿其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突出問題導向,明確提出,“改革舉措要有鮮明指向性,奔着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去,改革味要濃、成色要足”,“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改”。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問題出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問題的主要環節和關鍵環節,立足調查研究,向實踐要答案,問人民求智慧,是中國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基本邏輯。
強化問題意識,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
改革的推進、改革政策的製定、改革舉措的落實,都要堅持問題導向。哪裏有問題,改革就進行到哪裏;不同的問題類型,決定了不同的改革思路;問題的輕重緩急,決定了改革的重點和先後。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把黨的二十大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製機製。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講求方式方法,為完成核心任務、達成戰略目標增添動力”,“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製機製弊端,着力破解深層次體製機製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註入強勁動力、供應有力製度保障”。
《決定》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均涉及體製、機製、製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完善和擴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是一個變化過程,必然隨着實踐擴展而不斷擴展,已有製度需要不斷健全,新範圍新實踐需要推進製度創新、填補製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堅持以製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策劃、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後破,築牢根本製度,完善基本製度,創新重要製度,不斷把我國製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突出製度建設主線、彰顯經濟體製改革的牽引作用,是《決定》的重要特點,也是問題導向的體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動解決我國擴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體製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製改革的進度決定着其他方面很多體製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體製、政治體製、文化體製、社會體製、生態文明體製等各個方面,其中經濟體製改革具有“先導”作用。牽住經濟體製改革這個“牛鼻子”,以抓重點來帶全盤,可以有力促進其他範圍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供應動力。為此,《決定》錨定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擴展體製機製、構建幫助全面創新體製機製、完善城鄉融合擴展體製機製、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製機製等經濟體製改革的重點,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解決卡點堵點、痛點難點、焦點熱點問題
在復雜事物中,矛盾具有主次之分,在單個矛盾體中,矛盾又具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別,這是矛盾的不平衡性特點,這要求我們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僅要抓住全局性、戰略性問題,也要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着力解決製約構建新擴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擴展的卡點堵點問題、擴展環境和民生範圍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不斷為經濟社會擴展增動力、添活力。”
着力解決製約構建新擴展格局和推動高品質擴展的卡點堵點問題。把擴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品質擴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通過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達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詳細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着力推進擴展方式創新,加快擴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同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深化人才工作機製創新,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製。
着力解決擴展環境和民生範圍的痛點難點問題。不斷提高和改善民生是改革擴展的本質要求,集中體現我國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經濟邁向高品質擴展,更應註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在更高水平上增進民生福祉。堅持民生無小事,築牢醫療保障網,織密民生保障網,着力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特別要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範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商品、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
着力解決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的目的是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另外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持續建設對保障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製度,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擴展的權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製機製和政策規定,使我們的製度安排更好體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於達成好、維持好、擴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