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務專欄

大力推進互聯網法院建設,正當其時

2020年10月28日  轉摘自: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成立以來,牢牢把握互聯網時代擴展趨勢,積極進取、大膽創新,開創了全流程在線訴訟的新模式,探索了信息技藝與司法審判融合擴展的新路徑,確立完善了網絡空間司法治理的新規則,取得顯著成效,受到人民群眾肯定和國際社會高度關註。大力推進互聯網法院建設,為達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正當其時!
第一,有利於推動電子訴訟應用。
    互聯網法院作為信息技藝司法集成應用的先行者,極大推動了訴訟程序跟上技藝擴展的步伐。疫情期間,互聯網法院在電子訴訟範圍更是大顯身手。北京互聯網法院對外發布了“虛擬法庭艙”,具備網絡法庭全部性能。廣州互聯網法院上線5G虛擬智能“YUE法庭”,審結案件數同比增長101.58%,以“不停歇”的審判活動構築堅實的“網上天平”。
    下一步,互聯網法院作為數字技藝司法創新應用的領跑者,應當將數字技藝賦能的場域拓展,為司法創建更便捷的在線場景、更高效的解紛流程和更即時的交流渠道。
 
第二,有利於再造在線訴訟流程。
 
    互聯網法院大力探索“網上糾紛網上審理”司法新模式,探索全流程在線審理機製,推動達成案件立、審、執等訴訟環節全部在線完成。如杭州互聯網法院首創異步審理模式,提升庭審效率。廣州互聯網法院首創在線聯審方式,可以在一方當事人相同、法律關系相同、法律事實和爭議焦點相似、訴訟程序相同、雙方當事人均已在線認證關聯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案件中,選取一定數量的案件進行在線集約化聯合審理。
    下一步,互聯網法院應當繼續推進訴訟主體、要素、流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探索完善電子訴訟模式下的相關規則,在確保程序公正的前提下,及時總結提煉經驗智慧,在實踐中推動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第三,有利於創新電子訴訟規則。
    三家互聯網法院註重專業化審判,配套的在線訴訟規則逐步成形,有效提升了當事人在線訴訟體驗。北京、杭州、廣州互聯網法院立足審判工作實際,細化在線訴訟操作規範,針對網上立案、在線庭審、法庭紀律、電子送達等方面的問題,製定出臺審理規程、訴訟指引、審判指南等文件,確保在線訴訟開放有序、交互充分、莊嚴規範,有效保障當事人合法訴訟權利。
    下一步,三家互聯網法院應當不斷完善電子訴訟規則,效勞社會公眾多元司法需求,既為群眾參與訴訟供應充分便利,又有利於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推動形成操作性強的電子訴訟規則體系。
 
第四,有利於培樹電子證據規則。
    互聯網法院在探索完善電子證據相關規則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我國建立適應網絡化時代技藝特征的審判模式作出了貢獻。電子數據存證是潛在區塊鏈技藝重要應用落地範圍。區塊鏈與電子數據存證的結合,可以降低電子數據存證成本,方便電子數據的證據認定。在杭州、北京、廣州三家互聯網法院主導下,分別搭建了“司法區塊鏈”“天平鏈”“網通法鏈”等電子證據平臺,以區塊鏈技藝累積存儲了海量電子證據,大幅提升了辦案效率,拓展了區塊鏈的司法運用場景,並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下一步,應當積極總結當下試驗的區塊鏈存證機製,爭取及早升級為國家層面的通用製度,在全國範圍得到推行。
 
第五,有利於總結案件裁判規則。
    成立以來,三家互聯網法院審結了一大批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規則示範意義的涉網新類型案件。杭州互聯網法院的“董存瑞、黃繼光英雄烈士名誉權糾紛公益訴訟案”、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暗刷流量案”、廣州互聯網法院的“直播打賞案”等,都是對互聯網上新出現的侵權方式以及新業態的運行模式的有效規範與調整,準確劃定了網絡行為邊界,促進了相關工業的健康擴展。
    下一步,應當積極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藝對涉網案件數據進行多模塊比對分析,梳理規律和特點,形成結構化、標準化的互聯網司法裁判規則,為營造更安全、更幹凈、更具人性化的網絡空間保駕護航。
    總之,互聯網法院緊扣時代脈搏和現實需求,推動了互聯網時代訴訟流程和司法模式達成革命性重塑。在互聯網司法這張全新的畫卷上,大力推進互聯網法院建設,為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邁進貢獻另外中國智慧。
作者: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 王亞新

(公司風險管理部 供稿)

網上展廳 | 誠聘英才 | 屬下網站 | 網站地圖 | 友誼鏈接 |




  Copyright © 2015 gztit.com™ All rights reserved